驰援手记 | “只想多救一会,或许奇迹能出现”
往期荐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其中,有不少“夫妻档”在抗击肺炎的战线上齐头上阵,共抗疫情☞“疫”线故事 | 看!战场上的“夫妻档”:“看到你平安就好”
讲述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李雯静护士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医学科郑慧雯护士
工作地点:武汉协和西院ICU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防控病毒,抗击疫情,成为举国上下与共的行动与战斗。在抗击疫情关键时刻,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席寅医生用行动表达了自己战疫决心——主动报名参加驰援武汉前线医疗队,用最直接的方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易近人,温柔可敬”
平易近人、温柔可敬是我对席寅医生的印象。因与习主席的姓氏谐音,平日里我们习惯称其为“大大”。“大大”之名不胫而走,他也习惯了大家对他的这一称呼。
“这种工作强度跟以前在ICU比起来
根本不算什么”
每天早晨七点半准时到达科室,早交班后跟组内医生讨论患者诊疗方案,十点开始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入舱查房,下午两点出舱吃饭,三点再次进舱在床边实时观察患者病情,对异常者及时干预,直到晚上七点才出来。这是“大大”一天的工作日常。
二十几天如一日,就算是休息时间大大也定会回来科室入舱帮忙。当问及为何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还要在里面待那么长时间,为何休息时也照旧回科室时,大大轻描淡写答道:“我管的病人普遍比较重,病情变化快,需要医生时刻在里面盯着。万一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我也可以在场直接处理。这样的工作强度,其实跟以前在ICU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图为大大在床旁耐心安抚清醒焦虑的患者
“只想多救一会,或许奇迹能出现”
来武汉二十多天,最让大大印象深刻的是2月14号情人节。并非如常人般情人节那天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是当天下午科室刚好转来一位呼吸衰竭、生命垂危的危重症患者。当时患者血压低、心率快,血氧难以维持,亟需立即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由于前期流程制度并未完善,导致气管插管用的正压防护头套未完全晾干。但听到抢救消息的大大二话不说,迅速穿好防护服,戴上未干的正压防护头套,冲往病区。
“把氧浓度调到最大,做心肺复苏!”
“静推1ml肾上腺素!静滴碳酸氢钠!”
看着患者急剧下降的血氧指数与心率,刚为患者做完气管插管的大大边指挥边操作。
半小时过去了,心电监护上血氧测不出、心率几近为0。
“继续抢救!”在场的医护人员仍然不愿放弃,全力救治。所有人都不愿意相信,刚转来的患者竟要被死神带走。
80分钟过去了,患者再无生还希望,宣布死亡。
“老人年纪大了,缺氧时间长,本身也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各个器官都在衰竭。”大大沉默了一会,有些低沉地说:“这时候真的很无奈,非常心疼家属,只想再多救一会,或许奇迹能出现”。
出来病房后,大大全身湿透,精疲力尽,鼻梁部明显看到泛红的压痕……
图为大大出来病房后的情景
自2月3日科室开区以来,大大承担了大部分新收患者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工作。而这些在平日习以为常的操作,在疫情面前,在闷热的防护服与厚重的正压防护头套下,却显得尤为艰难。稍有不慎,便会暴露,导致感染。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可以把入舱说得那么轻描淡写,不明白为什么他可以把气管插管这种高危操作说得那么平淡无常,我更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休息时间他却选择回来“受苦”。
图为大大在医生办公室记录患者病情,为入舱作准备
或许,是因为使命感吧。当把救治患者当成是一种使命,便不会在意自身感受。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英雄。
明知荆棘丛生,仍锲而不舍,这是英雄。
而大大,正是无数英雄的缩影。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于水生火热之中。他们其实也只是一个个平凡的人,但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人,团结奋战,造就了这最平凡中的伟大。
大家都在看...
✦“疫”线故事 | 海珠白衣天使:画画和写抗疫日记一样,都是想给大家加油
✦战疫记录 | 广州“小汤山”战疫记:可以呼吸的明天是自己“搏”回来的
✦抗疫先锋 | 谭行华:连续34天吃住在医院,研制药方有效率达到94.21%...
编辑:洁妹 责编:邹向东
来源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作者 | 李雯静、郑慧雯、张挪富
通讯员 | 韩文青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愿“逆行”的人儿早日平安归来▼